-
热闹过佳节!梅州客家元宵节习俗多
元宵节,古代又称为元夕、元夜和上元节,梅州地区俗称“正月半”或“月半”。在梅州地区,元宵节活动并不单单指正月十五那天,因为活动较多,一般都要延续好几天,如兴宁是从正月初九到十八日,而平远则是正月十三至...
佳节 梅州 客家 元宵节 习俗 -
梅州客家人过年习俗
梅州客家人过年习俗【祠堂接灯】每年的春节,我们全家都会回老家过年。尽管老家就在城郊,也没几个亲戚,房子一直闲置没人居住,可公公婆婆说:“得回去!老家过年习俗不能丢!”二老口中的过年习俗,就是年三十晚到...
梅州 客家人 过年 习俗 -
广东汉乐
广东汉乐分布在广东梅州、汕头、韶关、惠阳等地区,又以梅州市大埔县为代表,旧称客家音乐、外江弦、儒家乐、汉调音乐等。据考是古代汉民由中原南迁时带入的,有“中州古乐”之称,在大埔流传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...
广东汉乐 -
梅州客家山歌
梅州客家山歌是梅州市境内6县1市1区近500万人口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,它流传于广东省东北部客家地区并流播到海外梅州籍客家人聚居地。客家山歌于宋、明期间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,是中原文化与梅州...
梅州 客家山歌 -
埔寨火龙
埔寨火龙是梅州市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闹元宵的传统民间舞蹈,据《丰顺县志》记载,清乾隆六年(1741年),埔寨已就有表演火龙舞蹈的习俗。埔寨火龙起源于一个大义灭亲的民间传说。相传古时东海龙王的孙子浊龙,在埔...
埔寨 火龙 -
席狮舞
席狮舞也称“打席狮”,是梅州市梅江区城郊民间特有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,属当地客家人在丧礼中做佛事时的重要表演项目,带有宗教舞蹈的明显特征,与佛教在粤东客家地区的流传有密切关系。早在唐代文宗太和年间(约公...
席狮舞 -
五华提线木偶
梅州市五华县的提线木偶戏,民间又称“悬丝戏”,明初由福建辗转传入,已有六百余年历史。清末民初十分兴盛,全县有20多个木偶戏班,足迹遍及粤东大片地区。1930年更有戏班远涉重洋,以精湛高超的表演技艺,在...
五华 提线木偶 -
松口客家山歌
梅县松口客家山歌主要分布于以松口镇为中心及其周边的松南、松东、隆文、桃尧、松源等乡镇,即今梅县辖区梅江下游的东部一带。松口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民歌之一的客家山歌的典型代表,粤东山区关于歌仙刘三妹的民间传...
松口 客家山歌 -
兴宁杯花舞
粤东客家地区的兴宁市为古兴宁县,明清时期道教活动甚为兴盛,杯花舞即为道教法事中的舞蹈之一,除分布于该县外,在龙川、平远、梅县、五华县一带也有流传。原来以客家“五句板”说唱用的竹板进行击板伴舞,清末道士...
兴宁 杯花舞 -
五华竹马舞
相传竹马舞源自周王伐纣时,姜子牙以旗杆竹制成竹马,以绿竹制成鸡、鸭、鹅、鱼等,并施法化为活物,扮作迎亲队伍,大败纣军,迎回邓婵玉与土行孙成亲的民间传说,明朝末年传入粤东五华县,俗称“打马灯”、“舞竹马...
五华 竹马舞 -
平远船灯
据史料记载,梅州市平远县的船灯舞200多年前即由福建武平县传入,主要分布于差干、仁居、上举、泗水等12个乡镇。每逢春节、元宵、端午、中秋以及喜庆丰收之时,当地民间便制作、排演船灯舞。平远船灯源于民间关...
平远船灯 -
鲤鱼灯舞
鲤鱼灯舞最早兴起于梅州市大埔县百侯镇的侯南村,该村族人杨缵绪于清乾隆22年(1757年)任陕西按察使,据传是他从陕西传回大埔的,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。现主要分布于该县的百侯镇及西河、湖寮镇的部分乡...
鲤鱼灯舞 -
花环龙/软腰龙舞
花环龙在梅州市大埔县流传已有百余年历史,源于该县茶阳镇下马湖村的软腰龙舞,后逐渐衍化为花环龙的舞蹈形式,并在茶阳镇及湖寮、青溪镇一带广泛流传。花环龙的道具造型按规格不同分为大龙和小龙,按龙身服饰色彩的...
花环龙 软腰龙舞 -
青溪仔狮灯
“青溪仔狮灯”又名“仔狮戏球”,是粤东客家地区的一种花灯类舞蹈。始创于清末民初,源于客家山区元宵灯节的灯舞,经民间艺人吸取提线木偶戏体现技艺及狮灯的基础上,创作的独具一格、以带球戏耍为造型的舞蹈表演艺...
青溪 仔狮灯 -
铙钹花
“铙钹花”属佛教舞蹈,是客家人特有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,源于唐代,是与梅州客家地区佛教文化融合伴生的“香花佛事”重要仪式之一,传承至今已有500多年,现主要流传于梅州市梅江区城区及周边地区。铙钹花是一种...
铙钹花